车智慧:赫德中学部校长,毕业于四川大学语言学硕士,英国巴斯大学国际教育硕士,师从国际教育先驱Ms Mary Hayden和Mr Jeff Thompson。20余年公立及国际学校教学和管理经验,曾在成都美视国际学校担任高中IB课程教师、中文课程主管,并在重庆耀中国际学校担任校长。车校长不仅能将开放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相融合,而且兼具卓越的中外协调沟通能力和国际教育管理能力,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 母亲和校长两个角色 这两个角色在我看来并不冲突。做母亲是最挑战也是最幸福的事情,有一个小的生命可以全身心去依靠你信任你,在你的陪伴呵护中逐步成长,认识自己、他人和这个社会,再走向他的未来,完成他的人生使命,这种相互信任鼓励和支持的关系,是其它关系难以匹敌的。这种尊重独立的个体,帮助他成长,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精神和情感连接,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去绽放去影响更多人,我觉得也是校长最核心的工作。在学校里我们做的是跟人相关的工作,每位老师、学生都是一个多样化的个体,作为校长,最重要的是创建好的学校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赋能,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能积极去建设和改进这个集体。这就和父母的工作是一样的,你所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允许所有人都有一个发言权,然后大家去做最有利于集体的一个选择。 我是一个非典型的校长,跟很多资深校长相比资历实在是浅。我其实更喜欢别人称呼我车老师或者Sophie。但我学习的经历很有意思。当我1997年中等师范毕业做小学语文老师时自己才17岁,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年纪,什么都不懂!随后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成长。工作几年后考取了国内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去感受了三年国内大学生活。在2017年,做了一所外籍人子女学校的中方校长后的第8年,我再离职去英国念了一年国际教育的硕士,回到课堂去回顾自己做校长犯过的错误。现在进入中年的我对领导的一个思考就是通过服务去带领他人(leading by serving others),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意义。 许多国际学校已经有成熟的框架,既定的使命和价值观,这种环境下的校长并不只是去举大旗,他可以有很多角色,但是只要有一颗尊重、服务他人的心,这种文化氛围就会去影响所有成员,这种包容自由的文化就一定能赋能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学生能在学校的时间里被集体影响,带着正确的感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到了文化环境迥异的国外才会有做人的根,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因为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人和人的相处是不会变的。在我看来,一个家长和校长,就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去学习,去与人相处,彼此成就,让自己和他人都变得更好,这跟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学习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我很幸运,家长和校长这两个角色让我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其他孩子,理解学习者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称号,是丰富的而多变的,是需要彼此成就的。 选拔老师的标准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赫德感受到一种家(family)的氛围,那就是不被贴标签,在家的氛围下是可以犯错的,犯错不是世界末日。在这样安全信任的环境下,学生要有有团队(Team)的行为模式。一个团队有目标,有角色有任务,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高效运作,为最后的集体得分贡献力量。孩子们在赫德要做好去国外之前的全方位准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很重要。与其说我们是选拔老师,不如看成是在吸引志同道合的教育者。首先,我会把赫德的愿景和目标跟老师坦诚沟通,吸引跟我们教育价值观相同的同事,一起去定义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尊重我们每一位同事,认真聆听、坦诚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团队文化,这能吸引到这个圈里的好老师,江浙沪真正做得好的双语初中凤毛麟角,但这个行业中符合我们期待的好老师其实非常多。 赫德初中的课程设置特色是“双语并重,文理兼修,赋能创新,发现自我”,我们在吸引老师的过程中看重三个关键词:全情投入(All-in)、温和而坚定(Tough love)、全球化的学习者(Global Learner) ① 全情投入(All-in) 老师热爱学生,能以包容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中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犯错就是学习的机会。很多优秀老师分享他们之所以想从事教育这样的事业,是因为在他们的学生时代犯错后,不自信时遇到了一些包容信任他们,并鼓励监督他们改正错误的老师,他们的记忆中被温柔对待和深度赋能,并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去影响一些青少年。这样All-in的老师也会极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领域有建树有思考,愿意去创新和改变,带给学生更多。 ② 温和而坚定(Tough love)的教育者 之前提到了我们学生要感受到团队的行为模式,老师就是教练(coach),要像一支球队的教练一样反复研究球员,帮助他们找准位置,反复打磨训练,在一场场比赛中锤炼每一个球员,提升比赛成绩,总是不满足。这样的过程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都是坚定的,果敢的,要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魅力。 ③ 全球化的学习者(Global Learner) 老师不管从公立、双语或者国际学校体系来的,我们都期待他从一个本地学习者(local learner)转变为一个全球化的学习者(global learner)。简单来讲,就是他不再只关注一个评价体系(如分数等评价手段)而是转而关注全人的培养,关注每一个个体如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这跟这位老师什么学历,会几种语言没有必然关系。只有老师自己完成了这种学习者的内部的转化,再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会更加包容宽容、同时也更有技巧,能走到学生的心里面。我认为这也是老师蜕变的一个过程,通过不断反思去感悟教育,改变自己,从而实现改变他人。 ④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我们中学部的浦老师小学是在上海公立学校就读,初中转到了香港一所新加坡体质的学校,高中又回到上海美国学校读IB课程,本科去UCL,去牛津大学念了硕士。她研究能力和中英语言能力都非常好,就业选择范围很广。她在跟我聊她整个学习生涯时,深刻体会到不同学习场景需要不断进行身份转化,哪怕学习成绩再好,也需要学业以外的软实力(Soft skills)的支撑,与人沟通不仅仅是英语好就可以了,还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有勇气敢做国外学习社群里唯一的亚洲人。她希望能陪伴一群中国学生,不仅是在英语上教会他们知识技能,更能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去点拨指点和启发他们。我们中学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复旦本科哈佛硕士的叶老师想来我们学校做一个普通的英文老师,是因为这个职位是赋予了很多的职责和灵活度,她可以教英文设计课程,陪伴学生成长。高中数学尹老师,清华电子工程本科,韩国首尔大学硕士,在中美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孩子跟我的老二是同龄,当我们交流将来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不约而同都谈到希望孩子有很强的中国身份认同(Chinese identity)。中国人在世界的语境当中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应该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外延是需要他们去书写和拓展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很多优秀老师营造这样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知道自己遇到困难还可以如何跟成人交流,用正确的方式去寻求帮助,在这样环境中建立的思维模式和与成人沟通的模式是对于国外大学帮助最大的。艺术设计的金老师,国美本科毕业后在美国修了两个关于艺术的学位,在国外的一所学校当唯一的亚裔全职艺术老师,但她义无反顾地来加入我们,让学生知道艺术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你可以不会画画但同样可以用设计师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周遭。郭老师是一位我们中学部人人夸赞的数学老师。她有次问我,咱们小伙伴们几乎都是硕士,国外受过教育的比比皆是,担心拖后腿。但实际上郭老师是我见过将中学数学教育做到极致的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放在全球范围内亦是如此。她致力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全人培养,学习力超强,又能深度赋能学生,让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发现了数学的魅力,发现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有的甚至立志将来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 不知道我是否成功建立了我们赫德老师群体画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从事教师时我自己的老师教给我的,这八个大字书写在中华大地每一所中等师范院校的墙上。致力于国际教育、全人教育的赫德老师身上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深深让我感动并敬佩。 谈谈我自己孩子在赫德学习中的改变。我有两个娃,老大读初二,小的读初一。他们性格迥异,老大动如脱兔,个子小但爽朗富有穿透力的笑声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有摧毁一切的力量”;老二沉稳安静,喜欢研究中国历史。老大在公立体制下读的小学,中文能力极强,跨领域的知识很丰富,但是英文非常薄弱。老二是跟我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里度过的幼儿园到小学的阶段,英文能力相对较好,思维开阔,中文知识面广度肯定比不上姐姐。来到赫德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我们团队老师的带领下,我觉得他们确实是达到了我们承诺给家长的双语并重,文理兼修。老二小学数学都是外教教的,中文数学术语都不会,基础非常薄弱,现在全中文讨论和学习数学完全没问题,整天研究数学问题。不做任何准备参加全英文的全球数学测试,他和其他同学可以排在同龄全球学生的前1%。而老大呢,刚来赫德的第一节英文课的自我介绍,写了30个词,我帮她修改了10个词。但是第一年结束,她就能赏析一篇英国的诗歌,写出1000字的论文!有家长还问我到底有没有给他们找家教辅导,答案是当然没有。秘诀就是我们这些老师背后的付出,数学老师每一次课跟他们的互动琢磨,英文老师每一次作文改一稿,二稿和三稿,驱动这些孩子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回报老师的付出和信任。我是活生生的例子,类似赫德这样的双语学校,能带给孩子在本地公立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能带给他们的东西。 A-Level课程是捷径吗? 现在很多家长觉得A-Level体系是一个升学捷径。升学时,A-Level只需要提交3-4门成绩,学生可以扬长避短,只选择擅长或者对未来领域有利的几门课程深耕细作,高效利用学习时间。作为家长,我能理解并部分认同这种想法。IB和A-Level课程过去都做过,的确这两门不管是在课程严谨性和学生能力培养上,都很受教育者和家长青睐,是全球最受认可的国际高中课程。 好的课程要看跟学生的匹配度。脱离学生群体去看大的课程设置会太理想化。我们现在就清楚的是,只着眼于某几科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到了大学绝对是不够的。学生的目标不止是进到大学,更要能够顺利毕业,选择好将来的人生方向。实际上,集中火力学习A Level优势学科的学生,省下来的宝贵学习时间也是要斟酌安排的,学生要去选择优秀的科目参与竞赛,要完成自我学习的管理,团队集体生活的打磨,对于艺术体育竞技类学科要有深度尝试,这些和他的学业相比,是同等重要或者更加重要。一个15-18岁的学生成长绝不是你告知他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跟他本人内在的动机和潜力做深度链接的,就产生不了深度的学习。做这些学科学习以外的事情,就是去挖掘他的潜力,兴趣,去给他更多的接触(exposure),让他有更多的个人表达。否则,只有几科学习体验,到了国外大学也是没有足够的热情和扎实的学术能力作为支持的,容易垮掉。 赫德的A-Level课程就是在设计中依托我们的学生是谁,考虑这些学生还需要哪些能力在高中阶段需要补齐。比如,公立学校出来的初三毕业生学生,如果擅长文科、语言类和艺术类,咱们有没有适合的学科给他选择;有些学生英文能力暂时不佳,但是数学理科能力强,计算机也比较感兴趣不错,我们也有通道给他们。文理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会不会反思,会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有没有跟自己的导师去进行沟通的能力,他知不知道沟通的话术,会不会沟通的工具?会不会在沟通中挖掘自己身上的特质,慢慢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逐步自信的过程?他如何在升学指导导师团队的带领下和导师建立深度的连接? 其实孩子拿到名校offer之后,他们的挑战才刚开始。在国外面临的文化冲击根源是学生无法去管理突如其来的自由,如何自主选课,主动参与课程,如何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去消费,如何交友。有一个同事讲,进入国外的大学就会感到自由是个超级能量(super power),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在高中阶段管理过这种超级力量,那么他去到不管国外哪一所好的学校,他都会有迷茫,被这个超级力量的负面伤害到。对于读完本科去上硕士的成人来说,受到这些冲击也是有挑战的,更何况高中毕业生。我们A-Level的学科除了有很棒的中外方老师会分成不同的导师,还会通过对话,谈心,讲座带领他们逐步管理和运用手里的这些权利(话语权、选择权),给他们精神和人生方面双重的辅助。 所以,赫德的A LEVEL课程绝对不只是应试,我们提出了“A Level Plus”课程的概念,不仅有常规课程,还包括了很多创新类课程,发现潜能,赋能学生,培养自信。比如其中的中国研习课程,是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项目制学习课程。在疫情期间,希望这个课程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作为一个中国学习者在全球语境下,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戏剧课程,把语言和艺术表演融合之后,看如何用英文去分析角色,设计角色冲突,去做剧本赏析;平面艺术设计也可以很宽泛,可以把中国和世界的话题全部拉进来,一个学期做一个项目,既可以和跨国学生互动,也可以和本地社群互动。除了常规课程,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还可以呈现出另外一些状态。我们的PBL项目制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其实是一种工作状态在推动,而每一个工作都有不同角色,需要和不同人去互动。会用到很多技能,需要有沟通能力,中英文都要好,要知道怎么做采访,怎么在舞台上释放自己,在团队中互相深度信任。这样,他才会知道可以去用,要怎么去用异域文化中的各种丰富的资源。 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孩子在高中都能有竞技类运动的设计。国外擅长运动对交友和身心健康都很有帮助。 大部分公立体制毕业的初中毕业生,和双语学校的孩子差别是不够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其实不比任何人差,只是没有被深度赋能,没有尝试过从不好到好的旅程。赫德A Level plus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体验,而不是功利性的注重升学。未来社会不是说孩子在学术上多优秀,就能有多大竞争力;而是如何面对不确定的社会还能定义变化,定义自己的优势,绝不单单局限于学术。 对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讲,A-Level课程从升学和学术应试角度来说是确实是一条捷径;但是从学生的整体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方面来说,只有A-Level课程就是坑,大家要擦亮眼别一脚踩进去。 只是要让孩子出国,那是二三十年前的诉求,现在家长更关注孩子走上社会之后的长期表现,他是否具有能力随时学习,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会建议家长,在选择国际课程学校时,不能像选择体制内学校一样只看升学和分数,这就违背了我们选择国际化道路的一个初衷。 对于赫德毕业生的期待 “进得去,走得远,爱自己。” 学术优秀。学术一定要优秀,具备知识和能力,做好准备,这样好大学才能进得去。 充满对未来的好奇心,对自己深度的信任,主动去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同时具备中国人身上的谦逊特点。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大学生活,职业发展,要有比较开放的探究,充满好奇心。从赫德出去的学生,要有我能做一切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不给自己贴label。并不是我是中国学习者,我就一定要数理化好,或者我就不能擅长艺术表演类。但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个中国学习者,我们的文化和语言是可以支撑我们在另外一种文化中游刃有余的探究的底气,才会走得远。 在高中开始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还能鼓足勇气去接受未来的困难和挑战,欣赏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人生长着呢,慢慢爱自己。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简介: 上海赫德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所放眼世界、融合中西、面向未来的高端民办双语学校。赫德旨在为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创新式、国际化基础教育,探索双语环境下的融合创新模式。上海赫德每个班级均配有一位外籍班主任、一位中方班主任、还有一位青年老师。课程主打沉浸式双语教育,将国际化教育元素规划和国内课程规划相结合。 推荐阅读:寻找我的iphone在哪里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