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网 > 资讯 >

AI解码医药密码——河大学子按下制药“快进键”

来源:互联网 2025-07-14 08:57:08  阅读:-
导读: 

2024年7月,在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汪欣导师的指引下,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的学子们怀揣热忱创立“智选科技”项目。他们锚定AI制药领域,直击传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痛点,在践行梦想与责任的征途上,书写着智慧制药的创新答卷。

罕见病药物研发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硬骨头”,“靶点难寻、试错成本高”如同两座大山,让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传统的药物筛选方式,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往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却可能一无所获。“智选科技”团队的成员们在接触这一领域时,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无奈。

灵感迸发:从一张皱巴巴的研发时间表开始

团队最初的“破局”念头,藏在导师汪欣办公桌上那张泛黄的时间表里。表格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某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十年历程:仅靶点筛选就耗去三年,372次临床试验失败被红笔圈出,最终因资金链断裂戛然而止。“难道只能靠时间堆出希望?”跨学科研讨会的白板上,生物专业的同学们用力画下一个问号,看着这些年科技的迅速发展,师兄突然拍桌:“让AI当分子世界的导航员!”

那晚的实验室,咖啡渍在草稿纸上晕开成分子结构的模样。成员们把传统筛选流程拆解成127个节点,发现仅“蛋白质构象匹配”就有83%的时间在做无效运算。对于这种费时费力考验精准度的工作,团队成员一致认为,AI筛选制药,大有可行!

技术攻坚路漫漫,团队协作渡难关

确定方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要让AI在药物筛选中发挥作用,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团队从算法、平台、硬件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开启了艰难的技术攻坚之路。

算法研发是项目的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关。初期,团队尝试将现有AI模型应用于药物筛选,却发现模拟精度始终上不去,对接准确率徘徊在60%左右。“问题出在数据和模型的适配性上!”汪欣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大家。团队立刻调整思路,开始整合近百个数据库的海量数据,针对性优化模型结构。团队依托千万级医药数据库,同时构建了“药物靶点预测平台”与“药物设计平台”双系统。

算法成熟后,平台搭建的挑战接踵而至。“靶点计算平台和药物设计平台就像‘左膀右臂’,必须协同发力。”团队成员介绍道。他们联合华为北龙技术团队优化硬件配置,搭建起CPU并行集群计算系统,确保对接精度稳定在90%、预测精度达80%。记得平台首次试运行时,服务器突然因负载过大宕机,负责硬件维护的同学顶着38度的高温,抱着主机箱跑到校外找技术人员检修,等平台重新启动时,他的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却笑着说:“只要平台能跑起来,这点累算什么。”

成果落地开花,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经过不懈努力,“智选科技”项目结出了丰硕果实:发表8篇一区top文章、获批6项专利,多项技术指标领先行业;助力多所高校完成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为中原前泰健康研究院等企业提供的定制化方案,更是得到了院士“精准高效,前景广阔”的高度评价。团队及成员斩获4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相关事迹被主流媒体报道,还创新开设本科生课程,将研发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如今,团队正筹备成立智选科技有限公司,以100万元原始资本启动,计划首轮融资200万,通过“平台营销+方案定制”模式,与新领先生物医药公司深度合作,为高校和药企提供服务。“我们采用线上线下联动营销,线上开放平台基础功能,线下针对企业需求定制研发方案,预计第5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谈及商业化规划,团队成员信心满满。

未来展望:在AI制药赛道上的青春征程

未来,智选科技将持续推动平台全球化、实现品牌升级,用AI制药的创新成果助力科技兴国与经济发展。这群河大学子,正以青春之力,在AI制药的蓝海上乘风破浪,让“中国智造”为医药研发注入新动能。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